近日
演员颖儿发视频称
“准备好和陪伴我30多年的胆囊说
再见了”
随后
#颖儿做胆囊切除手术#
话题冲上微博热搜
视频显示,颖儿因工作原因,饮食一直不规律,还喜欢吃麻辣的食物。今年4月前,颖儿在一次拍摄中突发不适,肚子剧痛。接下来,疼痛发作的越来越频繁。
4月,颖儿去医院就诊后被确诊胆结石。一开始,她选择中医治疗,恢复清淡规律饮食,但见效不大。她不仅不能长期久坐,甚至出行拍摄需要坐着会移动的行李箱代步。复诊后,医生称她的胆结石越来越大,“胆囊已经基本失去功能了”。
于是,颖儿决定进行胆囊切除手术。
胆结石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? 不良饮食习惯:胆汁中胆固醇、胆色素等物质比例失调是关键。例如,长期高脂、高糖饮食,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,无法完全溶解,逐渐析出结晶形成结石。
? 胆囊功能异常: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。如果胆囊收缩功能减弱,胆汁排空不畅,就容易在胆囊内淤积,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。像肥胖人群、糖尿病患者,以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,胆囊功能往往容易出现问题。
? 胆道感染:细菌、寄生虫感染胆道,会引发炎症。炎症刺激会导致胆管黏膜损伤,促使胆色素沉淀,进而形成结石。例如,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,可能感染肝吸虫,增加胆结石风险。
? 其他因素:年龄增长、女性激素水平变化(孕期、长期服用避孕药)、遗传因素等,也与胆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。女性胆结石发病率高于男性,约为男性的2 - 3倍。
许多胆结石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,这类情况被称为“无症状胆结石”。但当结石移动、堵塞胆管或引发炎症时,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:
? 腹痛:这是胆结石最常见的症状,多发生在右上腹,疼痛程度不一,可为隐痛、胀痛,也可能是剧烈的绞痛。疼痛有时会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,进食油腻食物后容易诱发。
? 消化道症状:患者常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食欲不振等表现,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。
? 黄疸:当结石堵塞胆管,胆汁排出受阻,胆红素反流入血,会导致皮肤、巩膜发黄,尿液颜色加深,如同浓茶。
? 发热、寒战:结石引发胆道感染时,细菌及其毒素入血,可引起发热,体温可达38℃甚至更高,同时伴有寒战。
? 定期体检: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,尤其是胆结石高危人群(肥胖、40岁以上女性、有胆结石家族史等),以便早期发现结石,及时干预。
? 健康饮食:保持饮食均衡,减少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(如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)的摄入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、全谷物。规律进食三餐,避免不吃早餐,因为空腹会使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,增加结石形成风险。
? 适度运动: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,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,促进胆汁排泄,降低胆结石发生几率。
?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:患有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,应积极控制病情,避免因代谢紊乱诱发胆结石。
如果已经确诊胆结石,治疗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:
? 保守治疗: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胆结石患者,可先采取保守治疗,如定期复查,观察结石变化;使用药物缓解疼痛、控制炎症,但药物溶石效果有限,且存在复发可能。
? 手术治疗:当结石较大(直径超过2 - 3厘米)、症状反复发作、合并胆囊息肉或出现严重并发症(如胆囊炎、胆管炎、胆囊穿孔等)、胆囊没有功能时,通常建议手术切除胆囊。目前,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等优点 。
胆结石虽然常见,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发病机制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就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,让胆囊远离结石困扰,守护身体的健康与活力。